第(2/3)页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至圣文宣师”。“至圣”古代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后专指孔子。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文宣帝”。据《宋史·夏国传》和《西夏书事》记载: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西夏王国给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与西夏皇帝相同规格的庙、殿、庭院。这一封号是孔子历朝封号中,级别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玄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圣文宣王”。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首先以“至圣”尊称孔子。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封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孟子·万章下》中载文:“玄圣”、“至圣”、“大成”均是对孔子的赞辞。 清世宗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封号:“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所以有叫孔老二的。孔老二的称呼起源起至于西晋亡国之后,五胡乱华时期,当时居住在关中和大漠的胡族夺取汉人江山之后,对于中原儒学非常蔑视,只认刀枪,不认学术,占据长安洛阳之后,大肆毁坏汉代时期留下的孔庙,孔子雕像。所以孔老二的外号就开始叫起来了。 另外中原王朝除了给孔子赐爵位外,给予孔子的子孙也赐了爵位,最早给孔子的子孙封爵位的是汉高祖刘邦,汉高祖时期(汉高祖十二年),来到鲁地祭祀孔子,封孔腾为奉祀君刘邦册封孔子后裔第8世子孙孔腾为奉祀君,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封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