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明年,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度百济,行至竹岛,南望罗国,经都斯麻国,乃在大海中。又东至一支国,又至竹斯国,又东至秦王国,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疑不能明也。又经十余国,达于海岸。自竹斯国以东,皆附庸于倭。倭王遣小德阿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后十日,又遣大礼,哥多毗,从二百余骑郊劳。既至彼都,其王与清相见,大悦,曰: “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惟新之化。”清答曰:“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谕。”既而引清就馆。其后清遣人谓其王曰:“朝命既达,请即戒途。”于是设宴享以遣清,复令使者随清来贡方物。此后遂绝。李建成看了后,愤愤的说道: “倭国野心甚大,不得不除!”不过,从这些记载中,李建成又看到了一丝希望,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是西周时期的属国,并且多次受到过中原政权的册封,在文化上与中原文化有一些同源同种。日后一旦统治了新罗百济,还可以度过大海,向倭国挺近,要知道,日本的金银矿山可是非常丰富的。而就在百济境内,一场阴谋也在酝酿着: 百济王与自己的亲信大臣商议着: “各位,如今我们百济危在旦夕!如今外有高句丽虎视眈眈,而且,新罗也是一头猛虎。李唐终归与我们相隔太远,你们有什么良策!?” “大王!臣以为,我们可以跟倭国求援!要知道,我们与倭国世代通婚,就是大王的妻子和母亲都是倭国人,不如跟倭国求援。” “向倭国,求援!?”百济王想了一会。 “各位,倭国难道就那么可靠吗?”百济王虽然经常与倭国联姻,但是,百济王室也对倭国有深深的防范。并且,倭国还时常对于百济周边,时常骚扰,只不过,大规模的进犯没有,不过,历代百济王都会告诉自己的继承人,不得与倭国有太大的交往。但是,正是因为百济和倭国长时间联姻,所以,百济朝廷内部有很多的亲倭派。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