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中日海战(三)-《梦回隋唐之我是李建成》


    第(2/3)页

    “哼!好啊!该来的都要来了。”从刘仁轨和刘仁愿、苏定方等人的奏折上看,倭国和百济一带有异动。有人暗中策动,百济的原住民复辟。而辽东一带,渤海国似乎也得到了消息,一直以狩猎为名演练兵马,而三份奏折的最终字面意思就是——兵力不足。李建成盯着这些奏折,叹了口气。

    

    “兵马,兵马!哎!”李唐自从建立以来,一直在穷兵黩武,西北的局势现在暂时稳定了,李建成本来想将李唐在西北一带的兵马先撤回来一些,但是,李绩发过来的奏折让李建成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阿史那社尔已经占据了西部突厥的大部分土地。而回纥的吐迷度也借着薛延陀的内乱,占据了原薛延陀汗国大半的土地,并且借故对原先的铁勒诸部压迫,意欲将原先的铁勒诸部收入囊中,借机会壮大回纥。李绩发现了回纥首领吐迷度的企图,先暗中安抚了铁勒诸部,又上奏将所有的情况向李建成禀报后,李建成看到后,马上命狄仁杰暗中派人,会同礼部官员,带上了象征李唐权威的金宝玉册,将铁勒诸部册封为李唐的都督刺史,而李建成扶植铁勒诸部的事情也触动了回纥吐迷度对李建成的彻底警觉,另外,随着李唐对于西域的影响巨大,西域三十六国在高昌和吐谷浑的带领下,也得到了李唐的册封,而这些也使得阿史那社尔派人向李唐接触,不过根据麒麟暗卫的禀报,阿史那社尔也跟回纥吐迷度有接触。一旦阿史那社尔与回纥吐迷度联手,东进,可以威胁归附李唐的漠北诸部落和天赐铜矿,西进,会威胁西域三十六国和吐谷浑。东北,靺鞨部落形成的渤海国对于辽东还虎视眈眈,不可不防范,这就形成了兵员的严重不足,而原本李建成为了解决朝廷兵员不足的问题,李建成想将当兵年限提前,被魏征以竭泽而渔的谏言给劝回去了。如今,李建成又将这个提议,从自己的心底涌起来了。

    

    “明宇!”

    

    “奴婢在!”

    

    “速传在长安的三公九卿,都齐聚御书房,朕有要事与众位大臣一起议事!”

    

    “各位大人,朕这里有几封奏折,你们传开看看!”在场的大臣们看了刘仁愿、刘仁轨和苏定方的奏折后,眉头都邹着。

    

    “臣封德彝启奏陛下,陛下,臣以为,三韩之地,对于我朝来说,只不过是化外之地,得之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与其据之无味,不如放弃。”

    

    “臣萧瑀赞同封大人的意见,臣以为,三韩之地苦寒贫瘠,不利我中原民生,占之徒损我朝钱粮,徒耗损兵力,不如弃之!?”封德彝和萧瑀的态度很明确,三韩之地,远离中途,并且苦寒贫瘠,不利于我们中原人。李建成的脸上有些不好看——三韩大地,在后世叫做朝鲜半岛,其三面环海。朝鲜半岛东北与辽东和广阔的西伯利亚相连,西北部隔着鸭绿江、图们江与我们李唐的辽东接壤,西部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隔朝鲜海峡与倭国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鲜海峡、倭国海环绕。渔业资源丰富,并且,控制了朝鲜,可以遏制倭国的野心,如今,倭国的船舰还在白江口没有撤回,倭国的野心,李建成是知道的,明朝时期的倭寇,还有后世天朝以前的抗倭战争,如果就此放弃,不是与后世的少帅放弃东北一样,李建成可不希望到时候在来一场几年的抗倭大战。

    

    “臣房玄龄不赞同封德彝和萧瑀大人的话,启禀陛下,三韩之地是我朝故土,与辽东之地相符,商朝末年,是商朝末年遗臣箕子,(名胥余,称箕子——畿内采地之爵位。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根据汉初儒生伏生所传《尚书大传》的说法,箕子是因为不愿意周朝来释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鲜的。周天子得知消息后,便将朝鲜封给了他。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后,曾经觐见过周天子姬发。秦末汉初之时,燕人卫满灭箕子朝鲜,建立卫氏朝鲜,汉武帝收复朝鲜,建立四郡,只是在三国之时,公孙渊谋反,司马懿攻灭公孙渊之后,迁民于内,才使得辽东和三韩四郡离开我中土怀抱,如今,吾皇依照天命,收我故土。要知道,光收复辽东和三韩,我军就阵亡了数万人马!如果就此放弃!我们怎么对得起他们的英灵!”

    

    “皇上,房玄邻大人言之有理,臣杜如晦附议!”

    
    第(2/3)页